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创世界一流人才高地 谋事业发展绘就新篇——所院十年人才工作发展纪实
2022.12.26

云程发轫,踵事增华。六十五年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以下称“所院”)承载着国家使命而诞生。诞生之初,所院汇聚了来自全国的优秀人才,他们在这片具有红色基因的土壤上夙兴夜寐、勤奋耕耘,拉开了中国血液学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序幕。经历六十五载,谱写了我国血液学事业从零开始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辉煌篇章。

二十一世纪以来,所院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十八大以来,所院更是以创新为引领,全面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自复旦大学中国医院排行专科排名评选之始,所院十三年蝉联血液学声誉与综合排名榜首;自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评选之始,所院九年蝉联排行榜血液学第一名。这份答卷,是在党委坚强领导下,发挥人才活力和能力双高的血液学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第一资源作用的珍贵果实。

坚持党管人才,聚合力揽天下英才

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形势,党委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坚持培养和引进结合方针,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原则,加强人才工作顶层设计,排兵布阵,形成了包括杰出科学家、领军科学家、拔尖青年人才、雏鹰人才完整的人才培育体系。党委书记常子奎介绍说,“所院强调发展学科为本,人才为先,党委明确党政一把手对人才工作亲自挂帅,班子成员和学科带头人自觉落实,人人当伯乐,所院已经形成了尊才重才、求贤若渴的良好局面”。

在培养方面,所院建立了后备干部人才库,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后备库实现动态进出机制,处于“备与用”的流动状态,其中40%得到选拔任用。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助理安刚深有体会地说:“我是土生土长所院培养的人才,对所院具有极深的感情。从住院医做起开始积累临床经验,到把临床问题带到科研中寻找答案,从出国深造到回国后不断提升,每走一步都是所院这个大平台和科室团队给我搭建了成长的阶梯。经过所院人几十年的奋斗,我们现在的临床和科研条件一点都不比国外差。临床和基础结合之紧密,国际上也是少有的。这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舞台。”安刚先后获得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天津市青年医学新锐等人才称号,离不开所院和团队的有序培养和托举。“像安刚这样的本土人才我们还有一大批,像魏辉、施均、王迎、姜尔烈、张英驰、董芳……他们都是近十年来成长起来的青年才俊,已经在业界崭露头角,开始挑大梁了。”常子奎书记自豪地说。

常子奎书记为全院青年职工、后备干部授课

在引进方面,放眼世界,对标国际一流相关机构,通过全球招聘、所院长直接对话、举办精英论坛、以才荐才等多渠道招募人才。原副所院长、国家杰青获得者、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副主任周家喜教授说:“我过去分管科研工作,但我认为吸引人才也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我责无旁贷,一直配合人事部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是2010年被引进的,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所院有宽松的成长环境,适合做科研。我现身说法去宣传,效果很好。”

引进人才饶书权说,“我来血研所,是听了程涛所长对所院血液生态研究发展引领情况及人才支持政策的介绍被吸引来的,这与我的研究方向及求职目标非常契合。”近十年来,所院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30余名,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才俊20余名。所院先后获批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医科院首批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以及协和创新团队、天津市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推进计划创新团队、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等荣誉,为打造国家血液学科技创新核心基地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坚持深化改革,营造真心爱才环境

为人才营造心无旁骛施展才华的科研生态,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是所院厚待人才的文化。十年来,在制度上坚持激励政策,先后出台了《人才引进制度》《优秀人才专项支持实施办法》《骨干人员培养制度》《博士后管理办法》《科技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同时在人员配备、实验室空间、招生、其他科研配套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人才迸发创新活力。随着人才建设取得突出成绩而带来的效益,所院激励举措力度逐步加大,十年来,累计申请科研经费10.05亿,对各类人才奖励经费达5800余万元,形成了良性循环。

明确人才晋升途径。通过设置准聘长聘系列、研究系列、临床系列、教学系列等不同职称系列让人才找到适合的晋升途径。建立了常态化的辅导机制,邀请所内外同行专家,对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和人才项目人员进行“一对一”精准辅导,提高申报成功率。

建立灵活用人机制和薪酬体制。采取全职、兼职、柔性聘用、团队式引进等方式,通过“年薪制 ”“一人一议”“协议约定工作报酬”等一揽子薪酬,不断破除制约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所院中期会讨论人才工作

给予良好后勤保障。在安家费、过渡性住房、子女入园入学、配偶工作等多个层面提供保障。分管人事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姜艳玲说:“为引进人才做好后勤保障是栓心留人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好多国内外人才看重天津优质教育资源愿意来津工作,我们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党政主要领导给引进人才的孩子亲自跑入园入学问题,基本都得到了解决。”引进人才、海外优青获得者韦俊说:“我回国时正值小孩要入托,但是尚未买房落户,无法及时办理入园手续,常书记专门给我小孩跑入托,最终小孩得以顺利入园,让我很受感动。”

常子奎书记慰问陈俊仁教授、颜光玗教授


所院相关领导慰问依马秀夫教授

来自台湾的引进人才陈俊仁教授的夫人在家全职带三个小孩,所院人力资源处与天津市相关部门积极对接,为其争取到了生活补贴。陈教授说:“所院连我夫人都关心到了,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人力资源处副处长朱宴玉介绍说,“我们设立专人与引进人才对接,实行‘一站式’服务。与天津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天津市教委相关部门、天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相关部门等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在人才政策、落户、孩子入园入学、办理来华相关手续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让引进人才获得更强的归属感。”

坚持学科引领,搭建人才成长阶梯

程涛教授是所院2007年引进的人才,十几年来他在所院这个国家级平台深耕细作,在血液学领域取得了瞩目成绩,是杰青和长江学者,著名的干细胞生物学家。他深知学科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力。作为所院长他更是站在人才所思所想的角度顶层设计学科布局,用学科建设来吸引想干事的人才。他说:“所院已经拥有了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干细胞工程产品产业化基地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六大国家级平台,但我们不能止步不前,要积极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血液病医学中心,给人才们搭建一个更高、更融合、更开放的平台。我们要继续发挥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传统优势,围绕国家战略和重大任务,聚焦‘从0到1’重大原创,通过创新,让学科建设迭代升级,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交叉融合人才来所院创新发展。”

所院长助理、学科办公室主任、所院办公室主任郝莎说:“‘科学问题源于临床,科研成果服务患者’这一鲜明导向一直是所院学科布局的指挥棒,我们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布局发展新型交叉学科”。近十年来,在优势学科上,以专病细分,瞄准精准治疗和多中心协同机制,鼓励临床与基础研究 “自由恋爱”,所院为他们“修成正果”架通桥梁,建设了一流的共享技术平台和数据科学团队即信息与资源中心、生物信息平台、生物样本库等,通过打造数据科学与医学研究结合新模式,为他们提供资源保障。

所院把举办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天津国际干细胞论坛、血液高峰论坛、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已经成为品牌,不断让科研人员与领域内的国内国际大咖们交流,碰撞科研思想火花。

所院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在细胞/基因治疗这一新的医学革命到来之际,前瞻布局,设立了我国首个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业,开设了再生医学诊疗中心,成立了以细胞产品转化为主的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走出了一条医教研产融合联动发展的特色之路。

2021年,首例基因编辑治疗受试者出院

再生医学诊疗中心主任施均说:“我们中心虽然成立仅三年,但我们在细胞与基因治疗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牵头国内首个多中心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新药临床试验,目前I期已顺利完成,首例受试者已达到临床治愈水平。所院重视新型学科发展,我们研究者和患者都是典型的受益者”。

学科发展使科研医疗工作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高水平论文爆发性增长,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创新工程屡创新高,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取得重大突破。一大批标志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CAR-T关键临床数据在中美同步公布,中国人用得起的CAR-T药离老百姓越来越近。亚洲首例基因治疗血友病、国内首例基因治疗遗传性疾病β地中海贫血患者均获临床治愈,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科发展也助力了一批批人才成长。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20余名专家获国家级人才称号,30余名专家获省部级人才称号,19名专家获聘准聘长聘系列教职。仅2022年就有2人入选国家杰青或同等级别人才项目,4人入选国家优青或同等级别人才项目,4人入选省市级人才项目或称号,5人获聘院校助理教授,其中最年轻的仅27岁。博士后人才项目也取得重大突破,1人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国家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项目、1人入选天津市优秀博士后支持计划,3人同时入选协和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干细胞研究创新科学家、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罕见病医学贡献奖-金蜗牛奖、五洲女子科技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天津名医……不同渠道获评的各种称号更是数不胜数。

高层次人才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2021年天津市和院校合作建立的核心基地“天津基地”,所院承担了主要建设任务,这是面向国家重大医学健康需求,针对人类生命健康全过程,搭建“促、防、诊、控、治、康”一体化战略性生命健康全过程的国家级医学健康科技创新中心,为各类优秀人才搭建了更高更广施展才华的平台。

坚持创新导向,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科技管理处副处长祁健伟介绍说:“2018年我们实行PI分级聘任管理制度,通过聘请覆盖临床与基础领域的专家组进行综合考评,把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潜心重大基础前沿研究、突出重大业绩贡献作为评价的主要分级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作为国重项目、学生、空间等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这是我们对人才分类评价的有益探索。同时我们把分类评价与人才激励机制有机结合,破除‘五唯’,以贡献论奖赏,在基本绩效收入分配基础上,年终评选科技贡献奖、科技创新奖、协同创新奖、科技转化奖、科技成果奖、科普成果奖等奖项并给予奖励。这种全新的综合评价奖励机制激发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国家杰青获得者石莉红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在血研所工作,是一个不断自我驱动、自我加速、自我成长的过程。所院这么高的科研平台,这么优越的科研条件,给实现科研憧憬和梦想提供了所有的必要条件。总感觉不努力拼搏,是对国家和自己的莫大辜负。”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朱平教授也说:“每年年底所院召开科技年会进行大盘点,对各个团队过去一年科研工作进行总结,肯定已有的成就,也是对下一年工作的展望,激励大家取得更多原创性、突破性的成绩。”

在2021年科技年会上,所院领导对科技贡献奖、科技创新奖等获奖者颁奖

坚持文化育才,增强使命责任担当

所院创始人邓家栋教授诞生于世纪之交贫困交加的旧中国,1928年踏入协和医学院的大门。经历了漫长的医学生教育和残酷的淘汰,最终成长为奠基血液学科的栋梁之材。以邓家栋、杨崇礼、杨天楹、严文伟、陈文杰、郝玉书、李家增、韩忠朝等教授为代表的一代代血液学前辈,把“尊科学济人道”的协和精神,和所院的红色基因相融合,形成了“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的所院精神。所院党委把这份无形的宝贵资产通过各种载体,凝炼成红色文化产品,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成为激励和鞭策所院人不断奋斗的内在动力。所院修缮了家栋楼、建立了所院史馆,邓家栋阁等,被授予天津市高校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出版了《红色华章》《红色荣光》《红色港湾》《红色情怀》等文化作品,开展青年讲所院故事、青年与老专家面对面讲家风等活动,润物细声地彰显着所院文化自信,在充满正能量氛围中,鼓舞干部人才队伍敢于从头开始、从零开始的创新精神,磨炼着坐得住“冷板凳”、吃得了“闭门羹”的意志品质,增强了扛得住“重担子”的担当意识。引进人才、天津杰青获得者王洪说:“来血研所虽然时间不长,但我感到大家干事创业的氛围很浓厚,没有杂七杂八的事情分心,这是我们科研人员最喜欢的单纯文化。”

院校领导和所院领导共同为家栋楼揭牌

在所院,本土人才没有排外情绪,引进人才也没有水土不服,大家水乳交融,合作共赢。十年来,大批人才不但在医疗科研上取得卓越成绩,在政治上也逐步成熟,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有3人被选为市级人大代表、1人为市党代会代表、2人为区级人大代表、2人为市政协委员、5人为区级政协委员、多人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天津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好护士”、天津青年五四奖章、天津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恰逢所院迎来了65岁华诞,更是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建设蓬勃迈进的关键一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吹响了时代号角,一篇欣欣向荣的革新蓝图正在飞速展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现代化的有力支撑,作为国家队,所院有责任引导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在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建设中,所院要继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在“天津基地”这个高平台上建功立业,奉献国家。



素材整理:刘欣元 陈波宇

编辑:张雅楠 董源

校对:柴子越

审核:朱宴玉 姜艳玲

我们竭诚为您提供贴心服务
行政值班电话:022-23909999
医疗服务电话:022-23909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