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自然病程短、预后差。尽管成人急性白血病在诱导化疗后部分患者可获得完全缓解,但复发率高、生存率较低。高原地区因气候特殊、诊疗起步晚及文化传统影响,白血病诊治水平相对滞后。因此,调查并分析高原地区白血病患者治疗现状,对提高该地区急性白血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至关重要。
为落实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共同开展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部署,自2020年开始,所院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建立了援助关系,先后派出彭广新、葛美丽、张广吉、曲士强、刘天峰5名业务骨干参加“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进行医疗援助。医疗队员们充分发挥贫血、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等疾病诊疗方面的学科特长,为受援医院的科室规划、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疗质量管理等工作持续贡献力量。
在此基础上,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血液科团队也定期派出核心骨干到所院进修学习,进一步提升对血液病的诊治水平。近日,在临床首席专家王建祥教授和白血病诊疗中心主任魏辉教授的统筹安排下,由病区主任邱少伟教授以及张广吉副主任医师负责具体指导,两个团队合作回顾性统计分析了2010年2月至2023年4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系统性分析了高原急性白血病临床特征及疗效,不仅提高了对高原急性白血病的认知,同时也推动了整个高原地区的血液病诊治水平和治疗的规范化。
该研究共纳入10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包括2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19例无系别资料的急性白血病患者。ALL、APL和非APL的AM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57.1%、100%、53.6%。ALL患者的中位无事件生存期(EFS)为2个月,中位总体生存期(OS)为3个月;APL患者中位EFS及OS未达到;核心结合因子相关AML(CBF-AML)患者EFS及OS分别为10个月和13个月,非CBF-AML患者中位EFS及OS均为2.5个月。按收治年份将患者分成2010年-2019年和2020年-2023年2组,后者较前者的EFS及OS呈明显改善趋势。该结果显示,高原地区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距离国内先进地区的治疗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口援藏力度,中组部“组团式”援藏工作的开展,高原地区白血病治疗发展迅速,急性白血病患者缓解率呈上升趋势,患者生存率也较前明显升高。
最近,上述研究以题为《高原地区初诊急性白血病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发表在《中华血液学杂志》(2024年第12期)。这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血液科自成立以来在血液专业发表的首篇中华系列杂志文章,同时也是“组团式”援藏成果及持续性援藏的突出体现,意义深远。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血液科主治医师何秋燕、所院博士研究生赖安丽为共同第一作者,所院副主任医师张广吉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血液科主任医师白玛央金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项目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支持。
左图:白血病诊疗中心张广吉副主任医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工作
右图: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血液科主治医师何秋燕在所院进修学习
此次研究不仅为高原地区急性白血病的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更标志着“组团式”援藏医疗合作迈入了成果转化新阶段。未来,双方团队将进一步深化协作机制,围绕高原血液病防治的难点与痛点,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推动“远程会诊+实地指导”双轨模式常态化,通过数字医疗平台实现疑难病例实时会诊与治疗方案动态优化;二是联合建立高原白血病生物样本库与临床数据库,加速高原特色诊疗方案的循证研究;三是强化本土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导师制”进修、规范化诊疗培训及多中心临床试验参与,系统性提升藏区医护人员的血液病综合诊治能力。此外,双方团队计划引入二代测序、微小残留病灶监测等前沿技术,逐步缩小与国内先进地区的技术代差,同时开展患者健康教育与药物可及性提升工程,推动“早筛-规范治疗-全程管理”闭环形成。相信通过持续的技术赋能与资源倾斜,高原地区血液病患者将获得更高效的诊断、更精准的治疗以及更优质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最终实现高原白血病诊疗水平与患者生存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END
撰稿:何秋燕 张广吉 邱少伟
图片来源:白血病诊疗中心
编辑:张雅楠
校对:何美曈
审核:魏 辉 孙佳丽 王津雨 王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