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日上午,中国-以色列人群医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启动仪式在天津成功举行。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领导出席此次会议。包括以色列魏茨曼研究院Ido Amit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Yasmine Belkaid教授和四位国际实验血液学会主席(前任及现任)在内的,来自11个国家和国内的众多享有盛誉的专家也参加了启动仪式。仪式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常务副院所长程涛教授主持。
院所党委书记常子奎首先向与会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院所作为联合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要按照国家科技部、卫健委有关要求,按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人群医学”学科方向发展与布局,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各项保障,力争取得更多合作成果,助力中国在健康领域国际话语权的进一步提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李青副院校长向大会致以热烈祝贺,他表示,院校将继续给予人才、政策等多方面支持,希望尽快依托联合实验室的平台汇聚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创新基地,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进而加快提升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健康水平。
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合作交流处刘建军处长受国家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委托,同时代表天津市科技局,对联合实验室的正式启动道贺。他表示,2016年以来,围绕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天津率先出台了相关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使天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逐步从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此次联合实验室的启动,将促进中以双方的合作,并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搭建血液和免疫领域的国际化高水平交流平台,推动两个领域的不断创新发展。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王增田巡视员由衷地祝贺联合实验室正式启动,同时指出联合实验室是全国卫生健康领域唯一一家获此称号的单位,这是肯定,也是殊荣,更是责任。相信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能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起新使命,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血液学与干细胞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合作。天津市卫健委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院所各项事业的发展,为联合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和发展提供保障。
与院所正式建立了合作关系的两所国际著名研究机构代表,曾任国际实验血液学会主席的英国剑桥大学Bertie Gottgens教授和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英国牛津大学Sten Eirik Jacobsen教授分别上台致辞,表达了对联合实验室正式启动的祝贺,充分肯定了科技创新在新时代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表示非常愿意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院所开展更加实质性的,更富有成效的合作。
与会领导与来自以色列、瑞典、英国的科学家们一起登台,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揭牌,伴随着卷轴的开启,联合实验室正式启动。随后,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研究院的国际单细胞生物学领军人物Ido Amit研究员登台,介绍了血液单细胞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联合实验室单细胞图谱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了推动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下午,联合实验室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召开,中以两国和来自瑞士、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和共建国家的十余位专家,围绕联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献计献策,以期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国际协同攻关,创新资源数据共享机制,突破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为响应“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精神,作为全国最大的血液病专科研究型医院,院所与国际多家著名研究机构长期保持活跃的合作。与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从课题组间的科研合作为起点,扩展到院校间的正式合作。在2016年中以创新联委会第二次会议上,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与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院长Daniel Zajfman教授签署了 “造血干细胞与骨髓微环境”合作研究备忘录。此后,双方的科研合作扩展到多个课题组,包括基础科研与转化研究。双方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以色列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2018年医科院王辰院长与Daniel Zajfman院长进一步推动合作,签署了成立中以人群医学联合实验室协议,共同探索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克隆演化规律、血液系统疾病诊疗新策略及造血干细胞调控机制等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此外,联合实验室还与英国剑桥大学、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等国际著名实验室展开合作,为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2019年6月,科技部批准成立了首批14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以色列人群医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作为卫生健康领域唯一实验室成功入选,标志着中以双方已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决策部署,成为共同搭建“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平台的典范。
新时代赋予了联合实验室新的使命,联合实验室将继续以国民健康的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发挥多个国家级平台叠加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有效集聚全球创新力量,务实推动领域健康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医学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
撰稿:王晓琛 陈波宇 程辉 何萍 祁健伟
摄影:姚文生 李宝翔
编辑:董源
校对:徐龙彪
审核:刘晓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