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3日,第三届协和国际淋巴肿瘤高峰论坛暨第十届全国淋巴肿瘤诊治进展研讨会在美丽的滨海之城天津圆满落幕,本次大会是院所成立六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大会由院所、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中心、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二十余位来自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及国内淋巴肿瘤领域的一线权威专家参会并作精彩报告。会议执行主席、院所淋巴瘤诊疗中心邱录贵教授主持开幕式。
论坛主席、副院所长王建祥教授致辞,他表示,近年来骨髓瘤及淋巴瘤领域新的分子机制被不断发现、新药不断涌现、新疗法不断推陈出新为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困惑,希望本届高峰论坛为各位同道提供深入交流对话的学术平台,促进骨髓瘤及淋巴瘤研究及临床诊治的不断深入。
论坛主席、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中心Kenneth C. Anderson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李建勇教授致辞,高度评价院所在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基础及临床研究取得的成绩以及在人才培养上做出的杰出贡献。祝贺院所成立六十周年并祝福院所未来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论坛聚焦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进展、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就我国这一领域的现状和挑战进行了专题研讨。
多发性骨髓瘤专题,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中心kenneth c. anderson教授回顾了骨髓瘤的诊断标准、iss分期、染色体不稳定性以及微小残留病(mrd)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骨髓瘤新药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hdac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转化中取得的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anderson教授表示,相信通过多方协作,骨髓瘤治疗将取得新突破。nikhil c. munshi教授指出,基因组学的发展为人类进一步认识骨髓瘤做出贡献,基于mrd的检测和预后分层对骨髓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院所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邱录贵教授回顾了近十年来中国在多发性骨髓瘤研究与临床方面取得的进展,分享了研究团队在克隆演化分析、mirna标记物筛选、靶向免疫微环境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理想的骨髓瘤治疗策略应同时靶向瘤细胞与骨髓瘤微环境。来自爱荷华大学的湛凤凰教授、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中心戴毓姿教授、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易庆教授、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shaji kumar教授、武田制药的antonio palumbo教授、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的詹楚生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何爱丽教授分别从基因组学、骨髓瘤微环境、免疫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报告。来自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黄慧强教授介绍了nk/t细胞淋巴瘤治疗的中国经验。
撰稿:安刚 王海龙 编辑:董源 李宝翔 王海龙 周家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