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党员故事 | 仁术守护“血域”高原:共产党员刘天峰的“援藏情”
2025.06.27

2024年7月,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踏上雪域高原,所院刘天峰医生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援藏分队队长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第十批援藏人员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肩负起了提升西藏血液病诊疗水平、培养本土医疗人才的重任。在低压缺氧、紫外线强烈的恶劣环境中,他克服伤病,以精湛医术、无私情怀和共产党员的担当守护着雪域高原上的血液病患者。

“拄着拐也要上岗,这里的患者需要我”

高原工作,挑战远超想象。低压缺氧、寒冷干燥、强紫外线只是“开胃菜”,远离家乡的孤独和随时可能袭来的病痛,才是更严峻的考验。进藏仅两个月,刘天峰在一次匆忙赶去会诊的途中,不慎扭伤了膝盖。起初,他并未在意,忍着疼痛继续完成工作。直到两周后进行检查,才发现伤情已经严重到半月板III度撕裂。当地骨科医生建议他尽快手术治疗,并且卧床休息。

面对医生的建议,刘天峰看着病房里等待制定个性化化疗方案的血液病患者,看着亟待培养的当地年轻医生,看着刚起步的课题申报工作,他决定先“保守治疗”。于是,自治区人民医院的血液科病房里,开始出现一个每天拄着拐杖的身影。查房、看诊、解答疑问,刘天峰的“拄拐技能”也在不断精进,甚至在稍显狭小的骨髓穿刺操作室也能灵活地指导当地医生操作。

直到国庆假期,刘天峰才返津接受了半月板手术。术后一周,他就又“瘸着腿”回到了拉萨。“这里的患者很多是牧民,长途跋涉去内地看病对他们来说太难了。我们来了,就是要让他们在家门口也能得到好的治疗。我的伤慢一点也能愈合,但耽误不起的是他们的病情。”刘天峰说。

“变‘输血’为‘造血’,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援藏期间,他面对的是高原地区血液病种多样、病情复杂的挑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严重感染伴DIC、嗜血细胞综合征……这些在内地也属危重的病例,在高原救治难度倍增。刘天峰带领科室团队迎难而上,优化高原环境下的药物剂量和化疗方案,强调多学科协作,成功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由于饮食习惯、气候特殊等原因,重度缺铁性贫血是当地高发的血液病之一。刘天峰在工作中发现,传统静脉补铁疗程长、床位周转慢,加剧了患者住院难的问题。他多方查阅、对比,引进新药“异麦芽糖酐铁”(长效铁剂),患者住院时间由原来的人均2周左右缩减到了3天,显著提高了床位周转率,更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作为血液病专家,刘天峰深知援藏的核心使命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要培养当地人才,提升整体医疗能力,实现从“输血供氧”到“造血制氧”的根本转变。看病之外,刘天峰把重要的精力放在了带徒弟上,从最基础的病史采集、查体、化验单解读,到复杂的骨髓穿刺、腰椎穿刺操作规范,再到高难度的骨髓片形态学阅片,他都手把手、不厌其烦地教导。

“刘老师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精准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血液科医生次仁说。深夜遇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危重患者,无论多晚向刘天峰求助,总能得到及时、精准的指导。“以前这类患者早期诊断困难,死亡率高。现在在老师指导下,我们能及时诊断、规范治疗,新诊断的患者没有一例恶化,都达到了完全缓解!”作为刘天峰的“徒弟”,次仁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除了“带徒弟”,刘天峰还每周组织开展业务学习,帮助科室确定了数种血液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优化了危急值处理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出合格的本地医生,才能让高原血液病患者长久受益。”刘天峰说。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

当地患者大多来自偏远地区,他们对汉族医生有着天然的信任和依赖。在刘天峰心中,援藏不仅是技术帮扶,也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民族团结实践,沟通与理解尤为重要。

有一次门诊,一位来自牧区的藏族莫拉(藏语对年长女性的尊称)自几百公里外的那曲乘长途汽车辗转十小时才来到拉萨,但却因挂号信息错误而无法就诊,焦急万分。刘天峰听不懂藏语,但从对方的神情和语气中感受到了她的急切。他立刻轻轻拍拍莫拉的背,用温和的汉语安抚道:“没关系,我们帮你解决。”虽然语言不通,但那份真诚和善意瞬间传递过去,莫拉的情绪立刻平复了下来。在刘天峰的沟通和帮助下,莫拉如愿看上了病。临行前,莫拉双手合十,对着刘天峰再三道谢。此外,他还建立了患者微信群,在群内实时指导患者用药;组织开展多场社区义诊和宣教,为拉萨地区人民普及血液病防治知识。

作为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刘天峰积极组织参观扎木中心县委红楼等革命教育基地、援藏30周年成果展和多场义诊活动。在西藏这片饱含红色记忆的土地上,他通过学习革命历史,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第18军进藏的那段历史深深地震撼了我,看到革命先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理想献身,我们面对高原这点困难,还有什么理由不克服?”

膝伤未愈,却步履不停;高原缺氧,却精神饱满。“把所院的优良传统和自己的专业特长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期一年的援藏任务即将结束,刘天峰仍记得临行前院校和所院领导的殷切希望。就在不久前,刘天峰因援藏期间的优异表现,获评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西藏自治区疾控局“四好”党员,并在第十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考核中获评优秀。

“西藏人民给予我的,远比我留给西藏人民的要多得多。”这句质朴的话语,道尽了刘天峰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他以共产党员的赤诚初心和医者的仁心大爱,在雪域高原上默默耕耘,用精湛的医术守护生命,用无私的奉献培育人才。 “虽然我的体重轻了,血压高了,头发白了,皮肤黑了,膝盖伤了,但是我的心更红了!我更加无比地热爱这片土地,热爱我的祖国,期待我能为这里做更多的事情!”这正是所院共产党员刘天峰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书写的壮丽人生篇章。


撰稿:林仲玮

图片提供:刘天峰

编辑:林仲玮

校对:柴子越

审核:杨文钰  马才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