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党员故事|张广吉:千里援藏路,一腔为民情
2022.10.12

秋日的昌都,碧空如洗。站在雪域高原之上,满目祥云似乎触手可及,稀薄的空气让每一次顺畅的呼吸都变得格外珍贵。

在张广吉作为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进藏的第18天,刚刚结束培训的他正准备前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工作交接,突发的疫情让一切都按下了暂停键。在天津就有着支援宁河经验的他,毅然报名参加了督导工作组,冲锋到疫情防控第一线。

在接下来的37天里,张广吉跟随督导工作组深入昌都市,用他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抗疫经验为昌都市的抗疫工作建言献策,落实抗疫措施,最终实现了昌都市社会面全部清零。目前,张广吉已返回拉萨,隔离结束后他将正式投入到援藏医疗帮扶工作中,将血液病的诊疗经验带到雪域高原。

张广吉(右四)作为督导工作组成员深入昌都市调研

走进昌都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我选择了路途最远、最难走的昌都市。

“在援藏医疗队的37人当中,总共选了我们7个人分别派到爆发严重疫情的7个市,当时西藏卫健委让我们自己选择支援地区,我选择了路途最远、最难走的昌都市。”

清晨5点,天刚蒙蒙亮,督导组已经出发。“我们坐了12个小时的车到达昌都市下面的丁青县,然后又开了6个小时的车到达市政府所在地卡若区,总共路程1000多公里,路上有90%都是山路。西藏的秋季很容易下雨,在路上经常有塌方和泥石流,非常危险。”

在谈及自己选择前往昌都市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原因时,张广吉说:“我是一名党员,就应该有担当,尤其是面对艰苦、危险的时候就应该第一个去做,就应该冲在最前面。此外,我有多次抗疫的经历,之前在天津市宁河区做过近2个月的新冠疫苗接种保障工作,多次参与天津市核酸大筛,还在小区协助核酸采集,我想这些经验能够运用到西藏抗疫当中,所以我就报名了。”

张广吉(左二)察看当地疫情防控工作

在昌都市,张广吉走遍了最严重的5个县、1个区,重点督导了集中隔离点、方舱医院、农贸市场、宗教场所等地。走访过程中,每当他发现疫情防控薄弱点,就立即反馈给当地防疫部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昌都市成为西藏率先宣布社会全面清零的城市之一,这是令我十分开心的事情。”张广吉兴奋的说。

挑战极限 投身援藏医疗帮扶

人生总要有一些情怀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去西藏你的身体能不能行?”报名参加援藏工作之初,家人和朋友们曾有过担心。张广吉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和行动破解了担心。“越是艰苦越能锻炼人。我是党员,就应该有不被困难压倒的勇气。人生总要有一些情怀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院已有多位同志圆满完成了援藏任务,我也有信心完成好援藏工作。我们所院在血液病诊疗方面经验丰富,我想把这些规范的诊疗技术和经验推广到当地,实实在在地做一些造福西藏老百姓的工作。”

张广吉与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工作的同事葛美丽在贡嘎机场合影

在所院和家人的支持下,张广吉接过所院第七批“组团式”援藏队员葛美丽的“接力棒”。下一步,张广吉将从自己主攻的白血病诊疗方面出发,把血液病诊疗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延续下来,帮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在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做到规范化,以点带面,努力带动整个西藏自治区的白血病诊疗水平上一个台阶,为当地的白血病患者带去健康。

发扬精神 为援藏事业贡献力量

西藏最缺的是氧气,最不缺的是精神。

当海拔超过3000米时,人的血氧饱和度会快速下降,头疼、憋气、胃口差是援藏人员面临的日常考验。面对生理和心理的极大挑战,张广吉克服重重困难,在高原上一走就是一整天。“西藏最缺的是氧气,最不缺的是精神。在缺氧的环境下,其实支撑我走下去的就是精神和信念。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千千万万个援藏干部来到这里,从各行各业中去建设西藏,一点点改变,这里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在这里,张广吉也与藏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永远不会忘记在贡觉县的那个晚上,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细心的藏民发现他脸色发青、口唇紫绀、呼吸急促后,气喘吁吁地为他扛来氧气瓶的那一刻。藏族同胞淳朴、真诚的脸永远地刻在了张广吉的心中,让他每每想起都格外感动。

“组团式”援藏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加速西藏发展开创了新路径,注入了新动力。作为“组团式”医疗援藏的人才之一,张广吉深刻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他说:“当每个科室都有相应专业的医护人员支援,西藏的医疗水平就可以整体提高。此外,专家们也会经常在一起讨论专业问题,这种多学科的交流对医生自身的提高也有很大助益。”

援藏精神是每一个援藏人员身上克服困难、无私奉献的品质;是汉藏人民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关系;也是千万个援藏干部团结一致、“接力赛跑”的信念。

张广吉(左二)等人与一线防疫人员交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面对西藏突如其来的疫情,一批又一批的医护人员闻令而动、深入疫区,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筑起生命安全的防护屏;面对雪域高原的危险与挑战,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干部踏着前人的步伐,奔赴壮阔的山川,建设祖国的边疆,用脚步丈量生命的高度。从1959年所院在雪域高原上协助西藏军区建立起世界屋脊上的第一个血库,一代又一代的血研所人传承“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的所院精神,踏上援藏帮扶之路,将热情与汗水挥洒在雪域高原之上,将最美的青春融入于祖国建设边疆的伟大事业中!

撰稿:张雅楠

图片提供:张广吉

编辑:张雅楠  董  源

校对:柴子越

审核:刘晓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