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室第三党支部现有党员14人,发展对象1人,党员和发展对象均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博士研究生比例达到78%,平均年龄35岁,支部党员同志均为科研一线业务骨干,是一支高学历、高水平、年富力强的基层党员队伍。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六个必须坚持”,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牢记科技强国的使命,积极承担各项重大科研任务,积极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在科研和学术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重思想,强作风,筑牢组织建设
重点室第三党支部坚持加强党支部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支部积极落实“三会一课”和党员过“政治生日”,积极开展学习研讨,强化党员思想建设;严格开展党风行风建设,结合科研工作的特点,通过观看红色警示教育片、开展“科研诚信”专题学习教育等活动方式,强化科研队伍的作风,加强职业教育。支部鼓励科研人员要“甘坐冷板凳、能坐冷板凳”,踏实进取,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积极开展与党员、群众和党外人士的谈心谈话,积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凝聚作用。
千锤百炼,打磨科研“金刚钻”
作为科研工作者,技术创新是产生原创科研成果的杀手锏,没有这些“金刚钻”,就难以有创新的科研成果。支部党员积极开发各种单细胞测序技术,为回答造血领域的根本科学问题“保驾护航”。新加入支部的党员熊海清同志在北京大学完成博士阶段学习,以优异成绩获得“吴瑞奖学金”,博士毕业后加入所院,成立课题组,他与团队成员采用不同的实验策略,开发出两种新型单细胞ChIP-seq技术(CoBATCH和sc-itChIP),并继续对单细胞表观检测进行优化和革新,开发了一种新型高通量和高质量单细胞多组学技术,能够同时捕获单个细胞蛋白质-DNA互作和基因表达信息。这些先进的单细胞技术方法为深入开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支部党员卢婷同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表观遗传学研究方法ATAC-seq数据进行矫正,并以此成果发表文献并申请专利。
攻坚克难,练就学术“瓷器活”
支部党员带领课题组成员,以先进的科研技术为基础,开展科研工作。目前,已作为首席和课题负责人承担科技部科技专项2项,承担基金委优青、面上、青年、博士后基金以及院校科研项目等共约15项,2人获得2022年度“吴瑞”奖学金。近5年以第一/共一/共通作者在Nat Cell Biol、Immunity、Mol Cell、Nat Biotechnol、Cell Research等高水平杂志共计发表文章20余篇,申请专利12项,平均每年指导和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计12名。
默默无闻,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
支部党员同志在做好本职科研工作之余,积极投身到为群众服务的行列中。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支部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20年3月,支部入党积极分子张标同志积极报名参加抗疫工作,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集数百例新冠患者样品。2022年初,天津首次迎战奥密克戎,张标同志再次响应所院号召,前往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集新冠患者样本。在所院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张标同志报名加入新冠防控志愿者队伍,多次参加所院日常核酸采样工作。除此之外,支部李亚朴同志多次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助力社区采样工作顺利开展。
目前,所院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的历史时期,重点室第三党支部将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科研人员 “守初心,担使命”,为所院发展和天津基地建设贡献全部力量。
撰稿:董 芳
编辑:张雅楠 李俊洋
校对:何美曈
审核:董 芳 刘晓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