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崇科学之道,礼医患之情 ——追思中国血液学事业的先驱者杨崇礼教授
2017.12.01

崇科学之道,礼医患之情

——追思中国血液学事业的先驱者杨崇礼教授

 

杨崇礼,是她用过的第二个名字,也是用的最久的名字。从上小学起,这个小女孩暗下决心,长大要立志报国。小学五年级,她就在全县的抗日救国演讲中获得了第一名。从此革命的种子在这个女孩的心中生根发芽,一直伴随着她的一生。在艰苦的革命生涯中为了逃避敌人的搜查,她不得不多次更换名字。

名字虽然变了,但她那颗报效祖国的心却一直没有改变。正是这颗拳拳报国之心,又让杨崇礼做出了她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选择,继续深造当医生,用医术来报效祖国。1947年,杨崇礼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并留校任教。1949年2月应聘到协和医院内科,在著名内科学教授张孝骞、邓家栋的指导下从事内科及血液病的临床诊治和实验研究。抗美援朝期间,杨崇礼报名参加了志愿手术队,抢救了一名又一名在前线受伤的战士,为此她两次立功并和战友们一起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1957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即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筹备成立之际,她跟随邓家栋先生来到院所,成为开创新中国血液学事业的先驱者。

进取,在攻克血液病难题的征途上

“进取”一词用在杨崇礼教授身上是非常恰当的。在血液学研究所工作的五十余年里,她先后完成了“关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分型的研究”、“一叶秋碱治疗再障的疗效及原理”、“一种新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亚型的特点及鉴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临床与实验研究”、“病态巨核细胞生成的意义”、“骨髓基质细胞与造血关系”、“再障与白血病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的调查”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级成果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校级成果奖。

杨崇礼教授用电镜观察骨髓片

1959年,杨崇礼教授克服当时国内外遗传学技术不成熟的困难,对127例白血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白血病——“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后被定名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2b”。国外直到1973年首次报道了同种类型的白血病,她的发现比国外学者早了十多年。M2b型白血病的发现为以后院所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攻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杨崇礼教授打的又一场硬仗,也是一场漂亮仗。在经过对以往收治的再障患者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数据等资料进行研究以后,1962年,杨崇礼教授率先提出再障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并详细描述了各类型特点和分型标准。该标准的提出早于目前国际上常用的Camitta标准十余年。经国内一些单位使用证明该标准明确可靠、简便易行,得到同行们的认可。1981年被确定为全国分型标准。

杨崇礼教授在江汉油田指导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

20世纪80年代,她亲自主持全国白血病和再障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用两年的时间对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46个调查点进行了调查、涉及人口六千多万。对白血病和再障的发病率、疾病构成、诱因以及性别、年龄等特点有了清晰的描述,此项工作使我国白血病及再障的基本状况得以清晰展现,为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了最基础的依据。

成绩,没有使她就此止步,而是激励着她向前迈了一大步。这一大步冲破了国界,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都留下了杨崇礼教授的身影,在各国进行学术考察、和国际血液学界同行交流的同时,她把中国在血液病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介绍给了大家。在中日血液学术会上,她代表中国作的“一种新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亚型(ANLL-M2b)的研究”报告,博得与会专家们的交口称赞。

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成绩瞩目,这是杨崇礼教授留给国内同行们的印象。她曾担任中华血液学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第三届常委及中华血液学杂志第一、二、三、四届编委会副总编。主编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实验诊断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血液病学》、《临床血液学》、《血液病实验诊断》、《血液病造血组织病理学图谱》中任第二主编;参与了《内科理论与实践》的编写。其中,《血液病造血组织病理学图谱》一书荣获1989-1990年度中南五省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敬业,用医术报效祖国

对血液学的深入研究需要紧密联系临床,及时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为此,她直到八十岁高龄仍坚持出门诊,半天的门诊,她一看就是六七个小时,午饭往往是在忘我的工作中被遗忘了,科室的同志称她是个“工作狂”。

杨崇礼教授查阅病历

可就是这个“工作狂”对待患者的细心是出了名的。每天门诊结束后,她要将就诊患者的病历再复习一遍,并亲自查看每个病例的骨髓片,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仔细分析病情,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误诊了患者。曾有一位患者,体征为皮肤激素性肿块,他跑遍全国十多家大医院,花费了数万元仍诊断不清且治疗无效,为此十分痛苦。由于他的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特慕名来到血液学研究所,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了杨教授身上。杨教授经详细查体、翻看病历、查阅文献后,终于确诊为肺吸虫病。对症下药后,患者很快恢复了健康。

杨崇礼教授出门诊

这个“工作狂”一心为患者着想也是出了名的。患者找她就诊,不论何时她从不拒绝。而当患者为表示感谢邀请她出去吃饭时,她总是会婉言谢绝。她总说:“血液病患者看病花费大,要尽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对于这个“工作狂”,患者们深有感触:“杨教授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她的朴实和朴素令我们无法把她与作为著名的血液学专家的知名度联系在一起”。

杨崇礼教授用自己的一份真诚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与敬佩,也赢得了同事们的拥护和爱戴,“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1984)、天津市“七五”立功奖章(1987)、天津市劳动模范等数不清的荣誉验证了杨崇礼教授对工作、对患者的无限热忱。

传承,培养年轻后辈不遗余力

作为院所的“元老”级人物,杨崇礼教授在年轻人心中的威望是可想而知的。后辈们除了仰慕杨教授的人格魅力,更是“垂涎”于她的知识和经验。而杨教授看着这些逐渐成长起来的后生晚辈们,更是倍感欣慰,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他们。

杨崇礼教授指导后辈观察骨髓片

培养研究生时,她详细指导实验步骤、查看实验方法;学生写的论文,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她都仔细修改,别看平日里杨教授那么和蔼可亲,较起真儿来可是一点也不含糊。不仅如此,她还担负着科研计量的设计和鉴定工作。

杨崇礼教授查房

在病房里,每次杨教授大查房前,年轻医生总会提前查文献、翻资料,忙个不停。因为他们知道杨教授会带领他们仔细检查病人,会听他们对病情的分析,会和大家一起进行病例讨论,并且把诊断疾病的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传授给他们。年轻的医生们将杨教授那宝贵经验连同严谨的学风一起学了过来。

杨崇礼教授从医五十周年纪念活动

几十年来,杨崇礼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也为兄弟医院培养了大量血液学人才,现在这些“年轻人”已经遍布国内外,成为中国乃至国际血液学界栋梁之才,他们继续传承着杨崇礼教授的知识并将它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