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白衣,他从青年时代穿起。在这白色的世界中奋斗的(从医多少年),他一直用一颗赤忱的心抚慰患者的焦虑,用智慧的头脑思考着攻克血液病的良方,用脚步丈量着无数个漫长的夜晚。患者、疾病、最前沿的诊疗手段、新上市的药品,这些充实着他长长的职业生涯,造就了平凡和不平凡的大医故事。
中午一点多了,他的门诊还有一个病人,这位病人从外地来津,匆匆赶来没来及挂号,他不忍心让病人吃闭门羹。照旧仔细查体,认真查看以往的病例和化验结果,约十多分钟后才扶了扶眼镜,抬起头,一一将刚写好的治疗方案解释给患者听。
完成门诊工作,回病房的路上,手机滴滴响起,他收到了一条短信。“感谢您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结婚了,过几天带媳妇去看您,呵呵。”“这是?”思考了一会儿,他想起来了,这是一位痊愈多年的患者,当初来就诊时还是小小少年,一转眼竟然成家立业了。“恭喜,祝你们幸福。”还有什么比患者康复、幸福生活更大的褒扬呢。
吃着办公室里凉透了的盒饭,他的嘴角也上扬着。“主任,乐什么呢?”别人口里的主任,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贫血诊疗中心主任张凤奎。从事血液内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他身兼数职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血液病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中心主任,承担及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编,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SCI论文10篇,获得国家自然基金2项,天津市基金1项。。但是,他总说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医生,干着普普通通的医疗工作,会因为病人的一条好消息、一句问候,开心快乐。
心不藏私,大爱无疆
2002年,院所贫血诊疗中心成立只有25张床位。张凤奎主任负责整个科室的工作,主要开展红细胞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新技术、新策略的研究,收治各种类型的骨髓造血衰竭综合征,先天性和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伴有贫血的各种血液系统疑难病症以及主要表现为贫血的各种内科疾病。回忆起当时刚刚建科的情景,张主任坦言,虽然病床数不多,但是自己感觉压力很大。“科室是新建的,只有治疗效果好,才能让更病人相信,才会有病人来。我带着六七个大夫,十几名护士,埋头就开始干,很快病人就多起来了。”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有极高的死亡率,曾经被认为是绝症,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但是由于ATG只有进口药,昂贵的费用让很多病人望而却步,耽误了病情,错过了治疗的最好时机。
薄雪青(化名)当时还是一名读小学二年级的小女孩,一次体育课上,被排球撞伤鼻部,出血不止。当地医院无法确诊,一路求医来到血研所,经过一系类针对性检查,最终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雪青家里世代务农,年收入才几千块,根本无力支撑孩子进行ATG治疗。如果不能接受ATG治疗,这名不到10岁的小女孩可能随时面临生命的尽头。她这么年轻这么小,真的没希望了吗?张凤奎主任决定尽己所能,试用国产药救治这个孩子。
当时国外已经有了关于环磷酰胺治疗重型再障的报道,但是例数非常少,治疗难度高,风险大。张凤奎主任顶着重重压力,不断优化治疗方案,调整用药剂量,把时间都扑到病房里,终于以环磷酰胺联合环孢素治疗重型再障的方案,使小雪青的骨髓恢复了造血功能,她的疾病被治愈了,这也开创了国内首例环磷酰胺联合环孢素治疗重型再障的先河。
“以一个60公斤重的成年人来举例,当时仅仅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这一种药物的治疗费用就要12万元以上。国产环磷酰胺的是192元一支。整个治疗下来,用环磷酰胺患者只花了2万块钱。”张凤奎主任至今尤记忆犹新。“用进口的ATG太贵了,一般家庭都承担不起,用环磷酰胺,给了大多数家庭一个生的希望。”这在当时用两万块钱治疗这么严重的血液病,是很难想象的。如今小雪青(化名)已经出落成大姑娘了,去年她还考取了研究生,她的精彩人生正在步步绽放。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药物,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问世之初出现了各种问题。针对临床出现这些问题,张主任向生产厂家提出清除抗体建议,帮助厂家改进药品提纯工艺的策略,使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在临床上应用起来,极大减少了不良反应,使得它被我国临床广泛应用,使更多患者能用到效果相当于进口药而价格更低廉。
近年来,他完成科研课题3项,在研课题4项,中英文论文30余篇SCI论文10篇,国家自然基金2项,天津市基金1项。
自2002年建科以来至今,贫血诊疗中心一病区应用ATG、 ALG治疗再障患者人数,相当于整个欧洲从70年代累积到现在的量。如今,中心近几年每年治疗人数接近200例次,而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为了更多病人进行及时有效进行正规治疗,工作繁忙的他无偿的对很多医院进行了指导,大量招收了进修大夫。全国很多医院第一例的ATG、ALG都是在他以及同事帮助下才能顺利开展起来的。而做这些事情时,他的心中没有其他,有的,只是自己这一颗医者的仁心。
如履薄冰,方不负人
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感,让他在行医过程中“如履薄冰”。他知道,一旦一名医者对病人的诊断出现了错误,或者实施了不正确的治疗策略。对他来讲可能只是一个工作的失误,但是对病人来讲,也许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在科室管理中,他一直都强调的是规范。在为患者出具治疗方案时,他从未让患者尝试过任何他认为冒险的方案。他不是害怕自己承担风险,而是要保证患者能够以最平稳的方式得到治疗。
2000年初,层流病房少,价格高,普通病人都用不起,为了保证患者顺利进行(ATG)或者环磷酰胺治疗,张主任严格要求大夫护士做好消毒工作,接触患者之前一定做好手卫生,每一个细节都要百分之百的完成。他那布满纹路,干裂到一摸就蜕皮的双手,记录着他几十年来洗手查房、洗手骨穿、洗手查体、洗手听诊的工作日常。
与患者交流时,他注重每个细节,充分站在患者角度去思考。骨髓抑制期,也就是细胞最低最易感染的时期,限制家属探视,患者的日常照顾全部由医护人员来承担,这为医护人员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却保证了患者能安全度过危险期。14岁的男孩家家每天的饮食可谓“无肉不欢”,护士再三叮嘱家家的父母不要送鱼和肉,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可是家长觉得孩子生病更应该加强营养,顿顿不离肉。张主任得知此事,特意找到孩子的家长,语重心长的说,我们的医生护士跟你说都不管用,我来跟你讲:“为什么不能吃鱼?不是鱼肉不好,是害怕鱼刺会扎伤口腔黏膜,造成感染。为什么不能吃牛肉?牛肉也是好的,但是就怕牛肉塞牙,容易造成牙龈感染。我们千防万防,就是希望孩子能平安度过治疗期,别因为感染造成额外的治疗负担。孩子的饮食,请拜托您费点心。”张主任查房时和家家的父母进行了深入的谈话,对他的饮食加以约束。在张主任的带领下,全科室的医护人员对感染预防工作都格外重视,保证患者的安全。
面对疑难病例,张凤奎主任认为有些疑难病不是真正的治疗手段达不到,而是没做到将疾病诊断清楚。遇到疑难病例不是非得要用新的技术来解决,而是要靠临床思维。
嘉豪(化名)是一名大学毕业两年多以来经历了反反复复住院、检查、治疗,然而他的病情发展没有得到控制,在病友的指导下,他辗转曲折终于来到了血研所。通过查看他的骨髓片子,张主任凭借深厚的大内科功底和长年实践建立起的临床思维,帮嘉豪(化名)确诊了疾病----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伴纯红再障。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方案使嘉豪(化名)得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对于临床思维,他认为一个大夫想要病人尽早做的,就是确诊了他的疾病,除了仔细以外,应该就是学习,光看书不看病人,印象不深。光看病人不去看书,一些新知识你就不知道,就看不懂病人。所以必须得学习又要实践。只有这样反反复复,经验才会逐渐的积累起来,临床思维也才会建立。他近十年的大内科经历,为他的临床思维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病人诊断治疗过程中,都给医者一些经验,把这个病人诊断清楚治疗好,对医生就是一个学习这个过程,一个临床思维的培养过程。
用心的诊断,规范的治疗策略,与患者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使得贫血诊疗中心红细胞疾病治愈率能够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就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对此他一直引以为豪。
德为人表 不令而行
有人说选择血液科是痛苦的,它让一个医者看到更多的人生别离。但是张主任告诉我们,选择血液科是幸福的,它以强大的科研为背景不但进展快而且是和基础结合最紧密的学科。许多最新的医学技术与成果,往往是在血液科最先开始使用的。比如分子诊断,靶向治疗、化疗都是在血液科最先应用的。他鼓励他的研究生,年轻医生树立科研临床相结合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药物,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问世之初出现了各种问题。针对临床出现这些问题,张主任提出清除抗体改进药品提纯工艺的策略,使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在临床上应用起来,极大减少了不良反应,使得它被我国临床广泛应用。
近年来,他完成科研课题3项,在研课题4项,中英文论文30余篇SCI论文10篇,国家自然基金2项,天津市基金1项。
他也从未停止过自己的学习,办公室里堆着的是书,地上也堆着一沓沓的资料,书架上厚厚的笔记多了一本又一本。而这不光是对他自己的鞭策,也是希望能给后辈子弟做一个好的榜样。他深信,年轻人只有不断的学习,增加自己的学识,方能成为大才。
在工作上,他是院里年轻医生的榜样;他也努力成为一名好丈夫,好父亲。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从未强求过孩子以后要做些什么。一切的一切,他都希望孩子以后能自己选择。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女儿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位医生。他深知,做好一名大夫总是需要比别的行业付出更多的爱,而成为一名充满爱的人,就是他心中对女儿最大的期待。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一书,文中有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就是贫血诊疗中心张凤奎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