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她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女子,集抗战老兵、老干部、血液学专家于一身;她是中国自体骨髓移植第一人,对病人的大爱与仁心铸就了简易平房中的移植奇迹;她是一位耄耋老人,银白的头发、慈祥的面容里融进了她近百年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她又像是一个单纯的孩子,说起“当年”的事,她常说“普通”、“平凡”,说起与病人相处的往事,总是未语先笑,满眼都是幸福,这是一位平凡又伟大的血液科医生,这是一曲不忘初心、医者仁心的生命赞歌。
信仰笃初心
朗月照征程
——访我国自体骨髓移植第一人
严文伟主任
李姮 熊文婕
远远地看到严文伟主任从走廊那头踱步过来,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倘若不是事先知道,很难想象她已经89岁了。“我记忆力不行了,好多以前的事情都记不清了。其实我特别普通,没啥可说的。”老人家呵呵笑着,平和慈爱的目光从她的眼睛里弥漫开来,这目光和慈祥的笑容中,融进了严文伟主任近百年波澜壮阔的人生。
严文伟1928年出生于上海西郊一个工人家庭,14岁参加新四军,小学毕业的她后来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内科学系,带着优等毕业生的荣誉毕业,留学苏联后分配至血研所(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下同)工作,从住院医师做起,最终成为我国血液学尤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奠基人之一。1986年,严文伟主任成功实施了国内第一例自体骨髓移植,开辟了我国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新领域,为无数的血液病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动荡的年代成就了传奇的人生
“我只给家里留下张纸条,便离开上海去抗日。”1937年,日军轰炸、侵占上海,年幼的严文伟随父母逃难到上海租界,后来在教会小学读完高小。虽然毕业成绩居前,本可升入教会中学,但因家境拮据,12岁的她只好在日本人开的日华纱厂做童工补贴家用。在工厂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也是在这里,严文伟遇到了启迪她人生的导师,进步女青年沈琳(实为中共地下党员)。她鼓励严文伟要坚持学习,抵抗日本人的暴行,告诉她有很多同志在抗日根据地为着这个目标在奋斗。沈琳的话犹如暗夜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她的生活,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1942年,抗日战场已陷入胶着,河南爆发饥荒,同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纳粹德国开始迫害犹太人……动荡的世界中,14岁的少女怀着对日寇的憎恨和单纯的革命理想,决意追随她的老师,在那年4月悄悄给家人留下诀别信,离开上海,奔赴苏北盐阜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参加了新四军第三师。
1946年,18岁的严文伟
抗日战争的严酷很难通过言语表达,根据地的条件艰苦,生活异常艰辛。在少粮缺药的情况下,游击、行军历程中,严文伟曾身患肺结核、斑疹伤寒等恶疾,但她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几次死里逃生。然而跟我们这些孩子描述的时候,严主任把这段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的经历只是轻描淡写地几句带过。敌人残酷的“大扫荡”如同寒冬,慢慢地春来冰雪消融,到遍野“青纱帐”的夏天,我们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在部队中一直担任卫生员的严文伟由于出色的表现,被选送到当时的三师卫生部举办的研修班学习医学检验。一直渴望知识、渴望学习的她终于可以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下接触医务工作。战争的残酷仿佛没有在她的心灵上撒上阴影,严主任还清晰的记得,做化学实验时,那个会因为盐酸滴入氨水中析出白色的氯化铵沉淀而雀跃不已的自己。抗战胜利后,部队行军到东北,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满军区。就这样,检验室的工作一直做到1949年,已经是军区医院检验室主任、营级干部的严文伟,本可以到新的工作单位担任领导干部,这时的她却做出了一个让其他人都颇为意外的选择:去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求学,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医学生。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与同学合影,前排左一为严文伟
“我没有其他的爱好,唯有读书和学习。”
由于家庭的贫困,严文伟只读完了小学,这段经历让她特别珍惜学习机会,在战争年代一直自学中学知识,经过预科学习考核后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内科学系。大学期间她更加孜孜不倦,骨子里的认真仔细和倔强的个性,让高小文化水平的她最终以“优等毕业生”的身份完成学业。毕业工作后被国家选派赴苏联留学,取得副博士学位。
1957年,摄于列宁格勒市(今圣彼得堡市)涅瓦河边
严文伟(左二)与留学生参加五一劳动节活动
“我如果决定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六十年代初,严文伟于海光寺大院
1959年学成归国后,严文伟被分配到血研所,一直在血液内科白血病组忙碌工作,并自学英语以了解和掌握学科的进展。参与了由杨崇礼主任发现的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即AML-M2b)的研究,在杨天楹主任主持下,从中药“当归芦荟丸”中发现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成分青黛(即新药靛玉红的前身)。
六十年代初,血液内科部分同志在水上公园春游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面对着身受病痛折磨、生存无望的患者,严文伟主任决定从零开始,探索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彼时,血研所刚从四川迁回天津不久,百废待兴,连开展日常治疗的病房都只能向其他医院暂借。在这种情况下,严文伟主任大胆的想法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在血研所简陋的院子里,搭建起几间平房做成了百级层流病房(移植仓)。医院人手不足,严主任就带了两名年轻的住院医师轮流倒班,实行24小时值守;国内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就参照国外文献,尽最大能力实现移植条件,治疗方案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移植仓旁边的小屋子里,严主任摆了一张行军床,从此吃住都在病房,工作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严主任回忆,当时睡的行军床有个裂口,有时觉睡到一半就跌到地上,起来缝缝补补她就继续睡。
严文伟(左一)指导徐肇明(右一)进行骨髓细胞培养实验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严文伟主任带领团队成功实施了中国第一例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时年58岁的严文伟主任,以她远超于常人的毅力和勇气,以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为积累,完成了这一简陋平房中的移植奇迹。此后渐成一项重要治疗手段,并成为院所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脐血移植等技术之基础。其率领的团队还通过成立全国协作组、举办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和技术推广学习班以及到各兄弟单位具体临床指导和教学,为推广、推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中国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团队在平房前合影
1994年,第一届全国自体骨髓移植学术会议
面对着这样的成绩,严文伟主任却丝毫不以为意,她还是不断的说,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是国家给了她学习的机会,她只是多付出了一些努力和认真而已。在她眼中,做好一名合格的医师很简单,无非两点:认真负责以及不断学习进取。多年过去,当年严主任门下的研究生们大多已成长为业界的知名专家,在各自的岗位上拯救着无数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影响着、感动着更年轻一代的医师们。
采访结束之后我们陪同严主任步行回家,凉爽的晚风里,看着她的身影,我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力量。这力量不仅来源于亲耳听到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浪潮中奋不顾身的前辈的故事,更是感受到严文伟主任将工作当作事业,永远充满热忱与最纯真的信仰的精神。对一名临床医师来说,事业不仅仅是工作,治病救人不是为了名利双收,事业是你奋斗一生为了它废寝忘食,是耗尽毕生心血为之不顾一切,是少了它你的灵魂就会枯竭那块玉石。
2003年,青年报报道白血病长生存患者来津谢恩
“要永远把患者放在心上,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你就想啊,他们把命都交给你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尽心尽力呢?”严文伟主任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正是这样朴实无华的信念,如朗月当空,一路陪伴着严文伟主任奋斗的征途,也点亮了我们追随前辈奋勇向前的路。
2016年,严文伟主任与学生韩明哲主任(左一)、邱录贵主任(右一)及后辈学生合影
部分资料由李海燕提供
编辑:董源 刘志红 刘晓黎 周家喜
严文伟
1928年1月21日出生于上海西郊
1933年9月-1940年7月,高小毕业
1940年9月-1942年4月,上海日华纱厂童工
1942年4月-1945年12月,新四军三师八旅卫生队医务员、化验员(苏北盐阜地区)
1945年12月-1949年2月,解放军西满军区医院化验室负责人(黑龙江齐齐哈尔)
1949年2月-1950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预科
1950年2月-1954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
1954年2月-1954年8月,沈阳市市立第四医院内科医生
1954年9月-1955年8月,北京俄文专科学校留苏预备部
1955年8月-1959年4月,苏联列宁格勒第一医学院研究生、副博士学位
1959年5月-1971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
1971年9月-1979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附属医院筹备组成员(四川简阳)
1979年6月-1980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治医师
1980年10月-1998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天津)
1998年1月至今,离休
作者:李姮
201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年推免至院所攻读硕博连读,师从邱录贵教授。2017年取得博士学位。现工作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作者:熊文婕
2015级博士研究生在读。2015级学生党支部支部书记 ,2015级博士研究生班长。导师邱录贵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