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Leukemia/Haematologica | 王建祥/魏辉/秘营昌团队在急性白血病精准诊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4

急性白血病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案虽能使大部分患者获得完全缓解,但复发难治和治疗相关毒性仍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瓶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白血病诊疗中心王建祥/魏辉/秘营昌团队长期深耕急性白血病精准诊疗领域,创新性地围绕靶向治疗优化、分子分型指导治疗强度选择和可测量残留病(MRD)动态监测干预三大研究方向开展系统攻关,其最新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Leukemia》《Haematologica》期刊,为急性白血病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

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新型免疫疗法的应用,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的治疗模式从高强度化疗联合移植逐步向低强度化疗甚至无化疗方案过渡。早期获得完全分子学缓解(CMR)是Ph+ ALL治疗的关键目标,可显著降低患者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依赖,并改善长期生存。第三代TKI奥雷巴替尼作为我国原研药物,对包括T315I基因突变在内的多种耐药突变具有强效抑制作用。此外,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与TKI的联合方案在复发/难治Ph+ ALL中展现出高缓解率,但奥雷巴替尼联合维奈克拉一线治疗Ph+ ALL的前瞻性研究仍属空白。基于此,团队创新性采用奥雷巴替尼联合维奈克拉以及减低剂量化疗方案治疗79例新诊断Ph+ ALL患者,治疗3月后实现62%的完全代谢缓解率(CMR),达主要分子学缓解(MR)4.0%以上患者高达77.2%,媲美传统高强度化疗方案。1年总生存率高达93.1%,且无诱导期死亡;转录组学数据进一步揭示了TKI药物与BCL-2抑制剂协同机制,为靶向药物“去化疗”策略奠定基础。该方案为老年、体弱或不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选择。上述工作在2025年6月30日在线发表于《Leukemia》(IF=13.4),题为“Olverembatinib combined with venetoclax and reduced intensity chemotherapy for adult newly diagnosed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 single center, single-arm, phase 2 trial”。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建祥主任医师、魏辉主任医师和秘营昌主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弓晓媛副主任医师、博士后刘文兵和刘云涛主治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

核心结合因子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重要亚型,包含RUNX1::RUNX1T1和CBFB::MYH11两种分子特征。尽管传统上归为同一类别,但其对治疗的反应差异及最佳管理策略尚未明确。同时,MRD水平的复发(MRD-R)是白血病复发的早期预警信号,但其对预后的精确影响及早期干预的价值亟需深入阐明。团队通过对536例年龄≤60岁的CBF-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RUNX1::RUNX1T1 AML和CBFB::MYH11 AML应被视为不同的疾病实体并采取差异化的治疗策略。研究发现,对于CBFB::MYH11 AML患者,标准剂量(SD)与中剂量(ID)阿糖胞苷诱导治疗的长期生存结果无显著差异。然而,对于RUNX1::RUNX1T1 AML患者,ID诱导治疗显著改善了生存结局。在移植决策方面,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能改善CBFB::MYH11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FS),但未提升总生存期(OS),即使是在两疗程化疗后MRD下降<3个对数级的患者群体中亦是如此。对于RUNX1::RUNX1T1患者,若接受SD诱导化疗且MRD下降<3个对数级,allo-HSCT能显著改善生存。相反,对于接受ID诱导治疗的RUNX1::RUNX1T1患者,无论MRD清除程度如何,allo-HSCT均未显示出额外生存获益。

该研究首次在大型临床队列中系统证实了两种CBF-AML亚型对治疗反应的显著差异,为未来制定个体化的诱导强度选择和移植适应症标准提供了关键依据。上述工作在2025年4月30日在线发表于《Haematologica》(IF=7.9),题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apeutic determinants of RUNX1::RUNX1T1 differ from those of CBFB::MYH11 acute myeloid leukemia”。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建祥主任医师、魏辉主任医师和王颖主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杨秒、硕士研究生王文婷和张广吉副主任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


MRD是AML复发的重要根源,传统MRD监测多聚焦于高负荷(≥0.1%)状态,但团队通过767例AML患者的大规模研究首次揭示:即使低于0.1%的超低水平MRD复发(MRD-R),仍是独立于遗传风险的复发预警“哨兵”。更关键的是,研究证实MRD-R出现后存在约4.2个月的干预“黄金窗口期”(未干预组仅1.7个月),通过抢先靶向治疗或桥接移植,可显著延长无复发生存。这一发现直接促成“检测即干预”临床原则的建立,使MRD动态监控从被动评估工具升级为主动治疗决策的核心依据,引领AML诊疗进入个体化干预新阶段。该研究系统证实了MRD-R是AML复发的重要独立预警信号,无论其具体数值高低,均提示高复发风险和不良预后。更重要的是,明确了早期干预在延迟复发、争取移植机会中的临床价值。上述工作于2025年6月12日在线发表于《Haematologica》(IF=7.9),题为“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 recurrence as early warning of relapse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建祥主任医师和魏辉主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宫本法副主任医师和博士研究生杨秒为共同第一作者。


上述系列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临床研究基金的支持。

点击此处阅读《Leukemia》文章

点击此处阅读第一篇《Haematologica》文章

点击此处阅读第二篇《Haematologica》文章